被遺忘的時尚史:你知道Celine曾經由這些設計師掌舵嗎?

被遺忘者的時尚史:你知道Celine曾經由這些設計師掌舵嗎?

在奢侈品世界中,品牌的歷史條目如時尚教科書,每一頁都蘊含著創意和變革的痕跡,而每位設計師都為品牌基因注入創新動力。在上一篇的Celine進化史 中,我們深入探討了回顧人物Céline Vipiana如何將童鞋專營店吸引眼球,發展至全球並到LVMH集團的投資。然而,回顧人物在1988年退休後,這個法國頂級奢侈品牌其實經歷了動盪時期,在二十年來迎來了四位設計師的離任。即將迎接八十週年的Celine ,經過七位創意總監掌舵後,正式踏入邁克爾Rider的領袖,但品牌歷史長河中,其實還有許多被時間沖淡的關鍵人物。

1988年至2008年間, Celine經歷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轉型期,由Peggy Huynh KinhMichael KorsRoberto MenichettiIvana Omazic四位設計師設計了相應的上任,留下了令人興奮的時尚趣味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回憶。然而,品牌在大獲成功後,更聚焦於Phoebe Philo的黃金十年,來強化品牌知性優雅的魅力。 1980年代的資訊科技發展才剛起步,當時的時裝週敏感度就像今天一樣被廣泛記錄和分享。其實Celinebe歷史上屬於品牌關鍵的基礎,奠定了大家所熟悉的風格及對女性美的獨特理解,就彷照我們走進過去,回顧四位設計師所留下的足跡。

自從回顧人Céline Vipiana退休後, Celine在二十年間經歷了多位設計師的離職。 ( Vogue )

 

Peggy Huynh Kinh (1988-1996) :東方美學與法國優雅

時尚派對LVMH集團看中了Celine的潛力,在1988年開始入股後,第一件事就是智力Peggy Huynh Kinh為藝術總監,對品牌進行現代化改造,並主要攻占空間領域。網路上對於這位法越混血兒的資料極為有限,有部分媒體報道甚至直接跳過了她的史蹟。根據她同名品牌的個人簡介稱,她其實是巴黎彭寧在設計學院室內建築和設計出身的,後輪轉到了Balmain出任造型師。雖然現在能夠考究的資料不多,但亞裔出身的設計師可以入主法國奢侈品牌,在80年代末期的歐洲時尚圈絕對是絕無僅有的例子。

 

法越混血設計師Peggy Huynh Kinh接棒成為藝術總監,是Celine專輯人卸載後首接班人。 ( Frank Mura )

 

雖然Celine197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珠寶首飾領域,但Peggy Huynh Kinh上任後更傾向於在這個版塊上。 ( Pinterest )

1980 年代以大膽華麗的風格當道,而珠寶首飾就由厚重的金銀手鐲及項鍊最受歡迎,部分設計亦用上馬銜鍊及凱旋門等經典元素和標誌。 Peggy Huynh Kinh認為,這些單品除了是設計師的創意成品,再加上女士們個性的延伸,這些配件在Celine的品牌海報上有龍點睛的功效,與低調的服裝配搭起來得益彰。另外,受其建築室內背景的影響, Peggy Huynh Kinh的作品有一種雕塑般的線條美,色彩豐富的幾何形狀和圖形幾乎成為其標誌,並引入了琺瑯和萊茵石等特殊材質,締造了迄今為止仍然是手繪的設計。

1980 年代以大膽華麗的風格當道,而厚重的珠寶配就最受歡迎。 ( Jagged Metal )

Peggy Huynh Kinh 的作品有一種雕塑般的線條美,時至今日其個人品牌的設計中仍能窺探一二。 ( PHK )

 

Michael Kors (1997-2004) :美式奢華與法式經典的碰撞

1990 年代末, LVMH集團做出了一系列顛覆傳統的商業,為CelineLouis VuittonLoewe換將,分別任命了Michael KorsMarc JacobsNarciso Rodriquez三位美國設計師為品牌的創意總監,開創了由美國設計師認識法國奢侈品牌的新時代。輪番高調的轉變印證美國在時尚界的崛起,亦為品牌獲得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 Celine被示為與LV等平起平坐的黑馬,奢侈品牌之間的競爭逐漸激烈。

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 Michael KorsCeline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美學。他曾宣稱自己的使命是“讓Celine變得性感而實用”,將其標誌性的奢華結合專輯人物Vipiana的優雅休閒,創造出實用時尚且的風格。在他的帶領下, Celine從以往專注於皮革香水,轉型成為全方位的時尚品牌。 1998年秋冬系列是Michael Kors首個為Celine而設計的成衣系列,駝色毛衣、修身皮褲和大眾風衣輪番上陣,以鋒利剪裁配合簡約運動裝引領了品牌的新一頁。首個系列成功獲得著名時尚評論家Suzy Menkes的稱讚,指KorsCeline注入了一種「讓巴黎女性也能夠駕馭的美自信」。

Michael Kors 1998年三月首度為Celine推出成衣系列。 ( NSS Magazine )

Michael Kors 靈活應用不同的訂單,為Celine注入新鮮感。 ( Wazaiii )

Kors 明顯忘記Celine在皮革製品的重心,於2002年推出的Boogie Bag系列,瞬間成為品牌的流行品。這款托特包以簡約實用性稱霸,方型空間提供大量收納空間,呼應品牌致力於塑造時代女性服裝形象的願景。其立體輪廓及簡約設計重點追捧, Kors亦深明銷售之道,推出了不同改版,皮革傳統從印有“雙C”標誌性的牛仔布,大膽運用了不同的款式及效果,讓所有女士都能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Boogie Bag

Kors 的展示策略非常成功,根據當時的數據, 2002年是Celine1996年以來首次上漲,而手袋銷量從2002年2003年期間,甚至總共增長了高達35% ,佔品牌整體銷售額的41% 。可以說, Kors的成功打造了品牌首個熱賣包款,將Boogie Bag變成了所有女士及時尚愛好者的必備品,甚至讓Jessica SimpsonMadonnaNicky希爾頓等名人成為其粉絲。即使已經過去二十多年,這個手袋仍然在二手市場中維持著可觀的吸引力。

 

Boogie Bag 2002年推出後大受歡迎,成為Kors掌舵期間最熱賣的手袋。 ( 錢包部落格)

 

就連美國流行巨星麥當娜亦是Boogie Bag的忠實擁護者。 ( Purseblog )

事實上, KorsCeline帶來的不單是商業上的成就,也在設計上勇敢創新。他的系列往往伴隨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及主題性。不同系列都有獨特的故事性,例如用豹紋帶出異國情調,以紮染泳裝為主題的海灘風,吸引了許多社會名流的注意。 Celine時CEO Jean-Marc Loubier曾表示:“ Michael Kors加入Celine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創造了雙贏局面。他讓Celine首次登上了國際時尚舞台,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Kors為Celine帶來了時尚。”

1998 年,西洋流行樂天后主席琳狄翁Celine Dion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演唱經典名曲《我心永恆My Heart Will Go On 》時,身穿一身Michael Kors設計的Celine禮服。

然而,這樣雙贏的局面持續存在, Kors2004年宣布離開Celine ,專注發展自己的同名品牌Michael Kors 。據悉,他的個人品牌快速發展,開始難以兼顧雙方工作。然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是, Kors認為CelineLVMH集團內部受到了關注。他曾表示,認為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LVChristian Dior這兩個皇上上,在任六年間半跟LVMH集團CEO伯納德阿爾諾對話不足五次,令這位美國設計師憤而回鄉。

 其中, Kors麾下的Celine普遍被稱為品牌歷史上最成功的時期之一,日本估計了全球新高。市場消息估計2004Celine的銷售額高達兩億美元,而當時日本和美國則屬於品牌最大的新興市場,由亞洲等市場帶動了約60%的總銷售額,而其餘則由歐洲和美國消費者認為。 , Kors的離開重創了整個品牌的發展,在Celine開始可控露頭角之際,突然被斷下雙臂一樣。 Loubier回應時尚記者提問時表示,換角一事關重大,需要從長計議。 Kors也認為下一任設計師只需以巴黎為家,將所有的思維都投入Celine的職責上。

Celine 2004 年的秋冬系列是Kors最後的設計。 時尚雜誌

 

羅伯托·梅尼凱蒂:短暫的實驗過渡期( 2004-2005

最後,義大利設計師Roberto Menichetti屬出任意念創意總監。 Menichetti在加入Celine前的履歷已非常豐富:他於1998年離開了Jil Sander ,並成為Burberry的創意總監。他一手打造了Burberry的標誌形象紋飾和風衣,將貴族老錢風與實用性結合,讓這個英國傳統品牌以全新的現代化形象登場。 Burberry在三年間,利潤從1,100萬美元飆升至1.1億美元,印證Menichetti的下一步設計不僅創新性強,而且非常符合市場風味。因此,他的到來亦悉心關注,大部分時尚評論家都表示其經驗非常貼合Celine的形象,並期待Menichetti再城。

尚抽象主義的Menichetti一直為巴黎女性的性感和性感著迷,認為Celine的設計正應體現高雅迷人的氣質,不能落於俗套,他在上任的崇尚首個系列中,於柔和的線條,優雅地為女士們塑造體態曲線。列充斥著泡泡連身裙,而其標誌性的深藍色亦不斷出現,可見Menichetti積極嘗試將強烈的個人風格,融入到品牌原來的形像中。然而,他的設計雖然前衛,在時尚編輯部和雜誌中獲得了批評,商業表現卻未如預期的一般理想。

 

Roberto Menichetti 履歷豐富,曾使用BurberryJill Sander( WWD )

Roberto Menichetti 對抽象主義的熱愛,融入Celine 2005春夏系列設計中。 ( Wazaiii )

 

當時的Celine仍受惠於Kors的明星效應, 2003年的整體銷售額實現了近乎兩人數字的成長。然而, Menichetti的理念與Celine長期以來建立的品牌形象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突,他的設計也與Kors出甚遠。根據當時的數據顯示,消費者對品牌風格上的轉變感到困惑, Celine的核心客戶群一直是3555歲的事業型女性,而Menicetti的前衛設計佈局較年輕的女性市場,因此這種策略性的錯誤令市場反應冷淡。

梅尼凱蒂雖然在第二個系列中嘗試回應市場意見,設計更偏穩紮穩打,吸引了較成熟的女性客群,但其才華依然不敵儘管市場的頹靡和消費者的不滿。在簡單推出兩個系列後,梅尼凱蒂就與LVMH集團最終於2005年離開了CelineMenichetti的短暫任期也成為Celine歷史上的一個特殊章節,反映了品牌仍在努力尋求創新與維持傳統之間的平衡。這次經驗也讓LVMH集團更認真思考Celine的品牌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為下一任創意總監埋下壓力的種子。

Menichetti 的第二個Celine系列穩紮穩打,但獲得了消費者接納。 ( Vogue )

 

Ivana Omazic :創品牌根基發揮女性魅力( 2005-2008

Menichetti離開後, LVMH集團經過備用考慮後,衍生了後代設計師Ivana Omazic接掌Celine的創意大權。 Omazic曾在PradaJil SanderMiu Miu擔任設計職務,擁有豐富的奢侈品設計經驗,並從Isabel ToledoVeronique Branquinho和前Gucci創意總監Alessandra Facchinetti一眾候任選擇實習。 Menichetti短暫的照護證明了原生創新帶來的風險,因此, Omazic更傾向於尊重品牌傳統,同時引入一定的女性洞察。

Celine 慶祝了十七年來第四位創意總監來自的設計師Ivana Omazic( Elle )

Ivana Omazic 上任後更傾向於尊重品牌傳統,但同時為設計引入女性服裝。 ( Wazaiii )

Celine 一直被視為女性友善的品牌,而Omazic更女性化的風格顯然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銷量驟增至超越Michael Kors在任時的水平。首個系列實現Celine回歸休閒服飾的根基,包括風衣、襯衫、 A字裙和襯衫式洋裝,剪裁流暢且色調中性,但仍保留精緻的細節處理。她鼓勵設計助理試穿不同單品,並認真接受團隊回饋,從設計師成功的角度以外了解不同人物。可見OmazicMenichetti的經驗中學習,講究在平衡傳統的同時,保留現代感和女性魅力。

然而, Omazic的預約恰逢全球經濟動盪時期, 2007年末的金融危機對奢侈品產業造成了嚴重衝擊。因此,儘管Omazic的設計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在商業角度上卻面臨強烈挑戰。銷售數據顯示, 2007年至2008年間,全球銷售額在2007年至2008年間僅成長5% ,遠低於LVMH集團其他第一線品牌的平均水準。雖然Omazic最後於2008年離開Celine ,並由Phoebe執導Philo接任開創品牌的黃金十年,但其實Omazic的某程上亦為Philo的成功鋪路。她讓品牌回歸到更純粹的設計理念,為Philo的極簡主義奠下基礎,並在艱難時期持續推動品牌成長,絕對不比以上任何一位設計師色遜。

Phoebe Philo Omazic手中接過設計師棒,成為下一任創意總監。 ( BOF )

 

Phoebe Philo Celine開創了黃金十年,設計的It Bag不計其數。 ( Goxip )

 

重新認識被遺忘的設計師

大家熟悉的Michael Kors後來發展成為全球的大眾奢侈品牌,但知名人士Peggy Huynh KinhRoberto MenichettiIvana Omazic離開Celine後則陸續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故事很容易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在時尚產業的急速變化中,這些故事才能展現Celine的品牌DNA 。真正的風格不受時間限制,而優秀的設計永遠要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