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曾擔任傳奇創意總監 - 永垂不朽的新風貌
1946-1957: Christian Dior
1957-1960: Yves Saint Laurent
1960-1989: Marc Bohan
1989-1996: Gianfranco Ferre
1996-2011: John Galliano
2012-2015: Raf Simons
2016- present: Maria Grazia Chiuri
從Christian Dior二戰後創造「新風貌」,到Maria Grazia Chiuri掀起的女權主義時尚革命,象徵時尚、經典、優雅的Dior能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奢侈品品牌之一,歷任創意總監的心血和創意必不可少。
在品牌七十多年的歷史中,究竟這些設計師是如何締造這個時裝界傳奇的呢?我們將帶你尋根溯源,回顧他們的經典設計以及品牌精神。
Christian Dior - 品牌創始人

1947年2月12日是時尚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天——Christian Dior 在蒙田大道30號展示了同名品牌的首個時裝系列,前所未有的修長剪裁、收腰和滿裙的裝束,一改戰後法國民眾樸素且單薄的著衣風格。

當時法國經濟蕭條,物資匱乏,服裝用料能省則省,女士身上只見簡潔硬朗的輪廓,時裝世界奄奄一息;這90款空前華麗、色彩鮮豔的設計打破了法國時裝的枯燥乏味以及戰後的低迷氛圍,讓女士再次找回十九世紀末的「Belle Époque (美好年代) 」。



系列「En Huit (法文中的8) 」塑造出女性的性感姿態,如同數字8般凹凸有致。當中Bar Jacket 的收腰設計婀娜貼身,肩線柔和,彷如束胸衣的結構搭配豐盈寬大、猶如花冠的裙裾,令臀部線條更突出,強調曲線、剪裁立挺且用料高級,一舉成為Dior的經典設計。

Bar Jacket 的名字來源於Dior先生經常光顧的一間酒吧——Hotel Plaza Athénée,是當時巴黎貴族、中產的聚腳熱點;酒吧裡熙熙攘攘的女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件完美適合在酒吧穿著的女款西裝由此而生。
Bar Jacket有四大剪裁特點:纖腰 (whittled waist)、巨臀 (exaggerated hips)、平膊 (gentle shoulders) 及挺胸 (enhanced bust),猶如女士理想姿態的雕塑。
看見如此巧妙的立體剪裁,連”Harper's Bazaar” 主編 Carmel Snow 都不禁驚呼:「親愛的 Christian,你的系列帶來了新風貌 (New Look)!」New Look 從此成為 Bar Suit 的新名字;它不僅是時裝的革新,更是回歸戰前美好世界的理想。

Dior 2011 SS by John Galliano
 Dior 2012 FW by Raf Simons
 Dior 2012 FW by Raf Simons
 Dior 2022 FW by Maria Grazia Chiur
Dior 2022 FW by Maria Grazia Chiur
歷任設計師也延續了這種精神,加入自己的風格並不斷演繹、鍛造屬於該時代的New Look,不管是在哪個繼任者的秀場上,New Look都是一場永不止步的革命。

為賦予女性更飽滿的曲線,Dior先生幾乎用了雙倍的棉布或塔夫綢,因此被質疑過於鋪張浪費而飽受爭議;實際上,Dior先生將世事蕭條、定量配給拋諸腦後,只為讓女士重拾追求美麗的自由和輕鬆。
即便如此,包括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溫莎公爵夫人 (Duchess of Windsor)、瑪格麗特公主 (Princess Margaret)等名人紛紛穿上了Dior的服裝;Dior翌年更在紐約5th Avenue開設分店,開業後兩年間,收入足足佔了巴黎75%出口總額,可說是一場世界時尚革命。
 迪奧在第五大道分店的報道
迪奧在第五大道分店的報道 
 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 身穿迪奧 (Dior) 禮服
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 身穿迪奧 (Dior) 禮服 
 溫莎公爵夫人穿著迪奧
溫莎公爵夫人穿著迪奧 
 瑪格麗特公主身穿迪奧 (Dior) 禮服
瑪格麗特公主身穿迪奧 (Dior) 禮服
除了New Look,Dior先生還創造過不少經典廓形,例如裙裝下襬散開的A-Line、略微強調腰線的H-Line、上寬下窄的Y-Line,還有讓女性身體如鬱金香般婀娜的Tulip-Line——圓潤的蓋肩袖搭配纖細的腰線,這些廓形皆成為了往後時尚發展的基石。
 A線
 A線
 H線
 H線
 Y線
 Y線
 Tulip-Line
Tulip-Line
用優雅時尚一改戰後頹靡的Dior先生,原本卻非修讀設計:出身富裕的他為了符合家人期望而修讀政治, 但骨子裏的藝術細胞讓他從在學期間就不斷接觸知名藝術家,與畢卡索、馬蒂斯、達利等畫家成為好友,更與好友一同開設了畫廊。達利最著名的畫作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的首次展出便是由Dior先生的畫廊所負責。
 Salvador Dalí,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Salvador Dalí,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不幸的是,三十年代末大蕭條之下,Dior先生父親的公司倒閉,他開始擔任插畫家為生 ,其後更因其出色的藝術才華,獲聘為Lucien Lelong的設計師;他在此學會了關於高級訂制的大量專業知識。
 Dior 在 Lucien Lelong 時的設計
 Dior 在 Lucien Lelong 時的設計
其後,在布料大亨Marcel Boussac的邀請下,Dior先生與他聯手創立Christian Dior,並於1946年進駐蒙田大道30號——這個時尚傳奇誕生的地方。
-------------------------------------------------- -------------- ------------------------------------ -------------- -
Yves Saint Laurent- 被欽點的年輕天才
1957年,品牌邁入第一個十年,Dior先生赴意大利途中卻心臟病發,驟然辭世。品牌依循遺囑,拔擢年僅21歲的助理Yves Saint Laurent繼承衣鉢,使他成為了當時全球最年輕的時裝設計師。

過於年輕的他當時不被眾人看好, 但其在Dior首度亮相之作"Trapeze"系列獲得好評, 挽救品牌於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蕭條市場中,令大眾改觀——"Trapeze"窄肩、及膝的梯形裙,相較Dior先生時期的束腰設計更寬鬆柔和,使穿著者更舒適。
但好景不常,他的設計如 “Arc Line”系列、”Beat”系列與花苞裙 (hobble skirt) 過於前衛,被認為是「墮落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的審美令舊顧客群有所不滿,品牌便藉著他服兵役的機會,提拔設計師Marc Bohan來代替他 。


Yves Saint Laurent第一個系列的手稿和成品
-------------------------------------------------- -------------- ------------------------------------ -------------- -
Marc Bohan - 在任三十年的品牌愛將

Marc Bohan修改了Dior標誌性的輪廓,創造了「修長風格 (Slim Look)」,將服裝的線條與設計變得簡約而優雅——當時巴黎報章更將之與New Look 媲美。
 馬克·博漢 (Marc Bohan),迪奧 (Dior) 的“黑與白”套裝,修身造型,1961 年
馬克·博漢 (Marc Bohan),迪奧 (Dior) 的“黑與白”套裝,修身造型,1961 年
然而,在首次發表的成功之後,Marc Bohan迎來的是時代的挑戰——1960年代的「青年震盪 (Youthquake)」影響下,年輕一輩拒絕傳統權威,挑戰主流價值,消費者不再樂於遵循高級訂製品牌的穿衣品味,衣著風格愈趨大膽。
在這反叛的時代裏,Marc Bohan穩紮穩打的風格略顯保守,雖然吸引了第一夫人Jacqueline Kennedy、摩納哥王妃Grace Kelly等名流,卻無法跟上潮流,任內發展明顯不比當年,1980年代品牌更陷入嚴重虧損的低潮時期。
 傑奎琳·甘迺迪身著迪奧
傑奎琳·甘迺迪身著迪奧
 格蕾絲凱利 (Grace Kelly) 身著迪奧 (Dior) 禮服
格蕾絲凱利 (Grace Kelly) 身著迪奧 (Dior) 禮服
-------------------------------------------------- -------------- ------------------------------------ -------------- -
Gianfranco Ferre - 時尚界的建築師

隨著母公司Boussac集團破產,幾經輾轉,被稱為「世界奢侈品之父」,同時也是LVMH集團締造者的Bernard Arnault,在1984年正式收購Dior。
其後在1989年,建築學出身的義大利人Gianfranco Ferre接手藝術總監一職,成為品牌第一位非法國籍藝術總監。因此他的服裝設計中不乏建築學的線條、結構特色,這種風格從他的手稿中可見一斑。他利用簡單線條創造多元輪廓,為Dior帶來「建築式美學」,在摩登中散發古典氣息。

在Ferre的設計生涯中,白恤衫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設計過超過一萬件白恤衫——僅一方白布,在他手中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奇思妙想;在不斷追求新的文化和詮釋形式的過程中,白恤衫被反復解構和重新定義,成為他的標誌,成為優雅的象徵。





身處嬉皮士盛行的70年代,Ferre非常嚮往東方文化,更曾前往印度學習製衣技術,在當地習得的刺繡、染色、釘珠等工藝,以及對高飽和度色彩的運用,均被他融入在往後的設計裏,成為Dior品牌基因的一部分。




他狂放大膽的設計成功讓品牌形象耳目一新,所設計的Lady Dior更成為品牌其中一個標誌性袋款。他與品牌的合作也因為業績優秀而延長至1997年,可說是憑出色設計將Dior重新帶回到一線品牌的位置。
—----------------------------------------------------------------------------------------------------
John Galliano- 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大師
Ferre低調退場後,Dior迎來了英國設計師John Galliano——Dior史上最狂放不羈的創意總監。他的才華是無庸置疑的:畢業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的他,憑著畢業作品已在時尚圈打出名堂,其後更自行創立品牌,並曾於Givenchy任職。

1997年,他在Dior的第一季高級定制秀場技驚四座——受上海之旅啟發的秀場打破了Dior一貫的法式優雅風格,更加光鮮、絢麗、自由奔放,而又妖嬈夢幻,媒體對此給予了一致的讚譽,大批訂單湧入Dior——由於預約太多,部門經理 Caroline Grouvel 甚至需要把辦公室用作試衣間。


他總是將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剪裁相互交織結合,透過Dior工藝坊的精湛技藝,將埃及、非洲、日本、中國等處的文化和藝術融合自己的雲遊幻想,化為己用,不斷擴張品牌內涵;他的每場時裝展都是通往非凡的旅程:高級訂製在他手中變得更加華麗且天馬行空,每季秀場都是一場結合佈景、音樂、表演、服裝的完整感官體驗。



他的一些標誌性設計,例如馬鞍包 (Saddle bag)、花壓字牛仔布、報紙印刷裙,多次被之後的創意總監重新應用或再度發行,而他更以斜線剪裁 (bias cut) 形塑了一代人的審美。



但每年Dior女裝系列包含高級訂製服、高級成衣、早春度假、早秋系列等多個系列,再加上Galliano的個人品牌,他全盛期一年須負責近20個系列、600套造型,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龐大壓力、恣意縱容導致的酗酒、吸毒與精神衰弱,使他在2011年徹底失控,爆出種族歧視醜聞而遭Dior革職,曾經的時尚金童一夕之間失去舞台。
—-------------------------------------------
Raf Simons - 老派優雅的回歸

Galliano因失言風波離開Dior後,Raf Simons正式成為了品牌Dior創意總監,試圖回歸當年的老派優雅,同時融合極簡線條,創作低調而時尚的新作品。 2012年上任第一場的高級訂製服成功扭轉高訂誇張、華麗、不實穿的潛規則,回歸Christian Dior的初衷。

他以最經典的 “Bar Jacket” 為雛形創造出實穿的中性風格褲裝,並融入了不少創始人A-Line及H-Line的剪裁,在色彩運用上卻不吝使用螢光色系等大膽選擇,在品牌傳統和個人風格之間找到了平衡。他還推出了紀錄片 “Dior and I”,講述他第一場高級時裝系列的製作和展示。他用自己的實力改寫了高訂的定義,

可惜,2015年Raf 卻和時尚界的期望背道而馳,決定不再續約,專注於自己的品牌。
-------------------------------------------------- -------------- ------------------------------------ -------------- -
Maria Grazia Chiuri - 主要女性總監

時至今日,擔任Dior設計總監的是2016年上任的Maria Grazia Chiuri,也是品牌首位女性總監。曾創造出Fendi法棍包、Valentino柳釘鞋等熱銷產品的她,在Dior也陸續推出了「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應是女性主義者)」T恤、J'Adior 緞帶鞋、刺繡托特包 (Book Tote)、蒙田包 (30 Monrtaigne) 等熱銷款式,品牌增長十分可觀。


Chiuri 極大地改變了品牌的美學,為品牌的創作帶來了更加開放的女權主義風格以及年輕的美學。她也大量運用社交媒體以及展覽增加曝光, 在剪裁上放鬆腰線、減少使用高踭鞋,使設計更加親民實穿。
-------------------------------------------------- -------------- ------------------------------------ -------------- -
FAQ
- Q: Christian Dior如何開始他的時尚設計生涯?
A: Dior先生在1935年開始為Le Figaro和Le Jardin des Modes等時尚雜誌做插畫,並開始向包括Jean Patou、Nina Ricci、Maggy Rouff和Balenciaga等高級時裝品牌出售設計圖。1938年,他被Robert Piguet聘為設計師,開始了他的時尚設計生涯。
- Q: 為甚麼Dior先生選擇在蒙田大道30號開設第一間店?
A: 因為他當時的要求是「面積不大,風格優雅含蓄,沒有顯赫歷史背景」,並且毗鄰酒店。 排除了許多酒店和大街後,他選擇在Hotel Plaza Athénée旁邊開設第一間店。
- Q: Dior先生的靈感繆思是誰?
A: Mitzah Bricard,她的身世背景至今仍是一團謎雲,後來成為Dior製帽工坊的領導者;頸間的珍珠串鏈、腕上的絲巾綁結,還有造型中的豹紋元素都是她的標誌。拜她所賜,豹紋成為了Dior品牌美學的重要符號,也讓Dior先生成為第一位將豹紋應用在高級訂製時裝的設計師。
- Q: Yves Saint Laurent「墮落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的審美令舊顧客群有所不滿,究竟指的是甚麼?
A: 墮落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或稱疲憊/垮掉的一代,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在時尚風格上的體現為紙醉金迷的頹廢墮落美感。Yves Saint Laurent在1960年推出的“Beat”系列以黑色為主,並且首次在高級定制中使用皮外套,這種過份前衛的風格不被當時的客戶和媒體所接受。
- Q: Marc Bohan的Slim Look靈感來源於甚麼?
A: 靈感取自二十年代低腰裙和Jacqueline Kennedy的著裝風格。
- Q: Dior的女裝成衣線 (ready-to-wear) 是由誰創立的?
A: Dior 先生1948年成立了紐約成衣店,但第一個法國成衣系列“Miss Dior”則是由Marc Bohan的助手Philippe Guibourgé於1967年推出。
 
